引文:
檢測和認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,為各行各業的產品和服務提供安全及品質保證,可提高消費者的信心。為加強學生對檢測的了解,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主辦的第22屆「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」特設「香港檢測和認證局傑出檢測特別獎」,嘉許與檢測相關的出色研究和發明。比賽邀請了香港檢測和認證局主席及成員組成評審團,選出一、二和三等獎作品。
CAPTION 1: 萬鈞伯裘書院— (左起) 施宗良、陳俊明、劉耀文
得獎項目:綠氯生機
疫情下,市民的衞生意識大大增加,帶動對各種防疫產品的需求。有見市場上消毒用品供不應求,得獎隊伍利用環保和簡易的物料,設計出一部低成本且操作簡單的氯水產生器,讓市民可以在家中自製氯水作消毒用途。
隊伍利用鹽水和從鉛筆芯取得的石墨,配合手動發電機和太陽能板,以電解製作氯水。實驗結果顯示,只要轉動發電機約30個圈,所產生的氯水濃度已能有效殺滅大腸杆菌等細菌。整個項目由構思到成功面世,歷時近九個月,過程中需要反覆測試,以找出不同濃度氯水的殺菌效能。他們表示,「從中學會許多化學知識和檢測方法,亦體會到測試準確度的重要性。」他們未來會繼續優化氯水產生器的設計,亦會努力研發更多創新科技產品,以解決日常生活的各種問題。
CAPTION 2: 迦密柏雨中學— (左起) 梁浩然、李永康、李忠誠
得獎項目:生化蟹膠布
隊伍發現市面上大部分傷口膠布難以被生物降解,會對環境造成污染,而常見於甲殼類動物(如蝦和蟹)的甲殼素是一種半透明物質,近於構成皮膚的角蛋白,適宜用作傷口敷料和製造人造皮膚。隊伍因此想到利用蟹殼提取甲殼素,製成環保膠布。
生化蟹膠布的特點是外層可防水,內層可止血,而且可被生物降解。為確保膠布適合用於人的皮膚上,他們運用紅外線光譜測試膠布的結構,並參考有關膠布的國際標準,改良膠布的防水力和拉扯力。他們表示:「研發過程讓我們更了解檢測的重要性,明白到日常生活中許多產品均須通過嚴謹的檢測和符合相關標準,才能推出市面。」他們期望作品將來能夠被廣泛使用。
CAPTION 3: 中華基金中學— (左起) 王軍皓、何俊希、周敬慧
得獎項目:魚兒測「肪」機
虹鱒魚和三文魚魚肉的外形相近,難以分辨,因此不時有不良商戶以虹鱒魚充當三文魚出售,隊伍為此希望研發一個既簡單且經濟的方法,讓市民輕鬆分辨兩種魚類。
他們認為,三文魚的脂肪較虹鱒魚多,當電流通過三文魚魚身時,電阻自然會較大,因此想到研製一部量度魚肉電阻的裝置,以分辨兩種魚類。他們坦言,最大困難是要確保測試結果的穩定性。他們經過反覆測試,最終發現先把冷藏魚肉放於室溫約十分鐘才量度其電阻,可大大提升數據準確度和一致性。他們表示:「比賽給予我們寶貴經驗,讓我們明白到研發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不可氣餒,要不斷嘗試,通過不同測試引證自己的想法。」
香港檢測和認證局主席于常海教授(圖中者)及成員(左起) 梁毓偉、梁國浩、梁雪雁博士、和李世賢為比賽評判,他們均對於參賽學生的理想表現感到欣喜。「學生能夠將科學知識結合創意,就社會所需提出簡單而經濟的解決方法。」他們亦讚賞學生具國際視野,並在研發作品時,能以相關國際標準作為參考,透過不同測試而達至令人信服的實驗結果。
于教授認為,「大眾對產品質素的要求愈來愈高,而本港的檢測和認證業享有良好國際聲譽,地位將日益提升,並提供多元機遇,發展前景理想。」他鼓勵青年人多加認識檢測的重要性,並考慮成為檢測和認證業的一分子。